在平常生活中,“拖延症”经常阻碍着我们有效率地去工作和学习,但是我们通过一些有效的心理暗示,可以很好地解决拖延习惯,让我们高效地去完成目标。
为此,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持续推进“心闻芯语”栏目,此次活动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参与热情,他们纷纷积极投稿,分享自己在解决拖延症中的感悟或技巧。
以下是石静同学的投稿的精彩作品
拖延症,这一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,如同隐形的枷锁,束缚着许多人的行动力。我们常常沉醉于“时间尚早”的幻梦,直至截止的钟声敲响,才如梦初醒,匆忙应对。
我亦曾是拖延症的俘虏。记忆犹新的是,前些日子,家人患病,我亦不幸被病毒侵袭。初时,那些轻微的症状并未引起我的重视,我天真地以为它们会如晨露般自然消散。然而,两天之后,我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,不得不踏入医院的大门。那一刻,我才恍然大悟,若能及早求医,或许能避免这场健康的滑坡。
回首往事,拖延症如同一位狡猾的盗贼,悄然窃取了我无数宝贵的机会。而今,我决心挥别过去,拥抱改变。在探索的旅途中,我偶遇一句箴言:“管理你的精力,而非时间。”它如晨钟暮鼓,激荡着我的心灵。
若能以高效之姿,妥善处理每一件事,那么拖延症的阴影终将烟消云散。如今,我正以坚定的步伐,迈向克服这一恶习的道路,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。
以下是韩苏贝同学的投稿的精彩作品
在生活中,拖延这一行为,远不能简单归结为懒惰,它实则是多种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产物。对失败的恐惧如影随形,让人在行动前就已被想象中的挫折绊住脚步;完美主义倾向使得人们过度纠结细节,总觉得尚未准备好,迟迟无法迈出第一步;对任务的厌恶情绪,更是让每一次着手做事都变得抵触又艰难;自信心的缺乏,让人怀疑自己的能力,进而在行动上不断迟疑。这些因素相互交织,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,从堆积如山的工作任务,到错过的学习提升机会,再到紊乱的生活节奏,拖延带来的负面效应无处不在。
想要改变这种状况,必须追根溯源。既然拖延是内心活动的外在体现,那么情绪调节就成为了关键突破口。我们可以通过冥想、运动等方式舒缓焦虑情绪,在一呼一吸、一步一跑间放松紧绷的神经;主动阅读励志书籍、与乐观积极的人交往,以此培养积极心态,用阳光的思维驱散内心的阴霾;精心打造整洁有序、充满正能量的生活与工作环境,让所处空间激发行动的欲望。
对于“拖延症”症状较轻的人群而言,还可以尝试一些实用策略。明确目标,将大任务拆解为一个个清晰、可操作的小目标,就像在漫长旅途中设置了一个个明确的路牌;设立奖励机制,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份小惊喜,调整时间管理观念,学会合理分配时间,利用时间管理工具。